人物 | 姜安
该帐号已冻结
“将军”姜安
文/文子
人物简介:
姜安,1963年6月26日出生,法学博士。现为深圳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历史研究、辩论学等课程。
课堂上,姜安教授被学生视为“偶像派”,授课就像演讲、辩论,课堂成了盛产激情的工厂。每场讲座更是常常爆满,拥有粉丝无数。
2009年姜安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了《战国说客双雄》系列讲座。他颠覆《史记》,独辟蹊径,巧妙地运用大众语言体系、声情并茂的演讲,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为苏秦张仪平反。
外交方面,姜安教授在凤凰卫视上对当前的热点问题中印关系、中越与南海问题、东突与反恐等提出了自己的新主张,并把战国时期纵横家所运用的优秀外交政策与当前的大国外交政策相结合,观点犀利独特。
(资料来源于网络)
教师——从混沌到发现
教师,是姜安多重社会角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从步入东北师范大学到如今叱咤各处讲台,一路上种种看似不凡的经历,在姜安看来都是由生命里平凡的点滴汇聚而成,一切不过水到渠成。
他说,当年选择了东北师范大学仅仅是因为东北师范大学被列入重点大学的行列。当年的“重点”二字,似乎赋予了这个学校某种特殊的意义。姜安,就在这里,从对自我的混沌与对“外面的世界”的无知,逐渐走上自我发现与探求世界的道路。
当时的姜安觉得自己的平台很低,又经历了文革,视野愈发狭隘。上了大学,才恍然发现有太多自己不了解的知识,有太多自己从未涉猎的领域。姜安在大学的前半期通过读书迅速成长,而这种知识带来的自我的意识又在大三被另一种东西征服了,被一个更加宽广和内省的体系征服了。
引领姜安进入这个体系的人,是姜安的大学老师之一——王向群。这位老师没有讲稿却洋洋洒洒,没有课件却妙语连珠。这个和姜安太太同名的人,在给姜安第一堂课时,就让姜安震撼了。姜安记得第一堂课的内容是“方法论”。姜安说:“在那之前,二十年来,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什么样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并建构起一个自己的知识模型。可以说是王老师引导我,教会我应该用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来衡量人与社会科学间的关系。我后来很多所谓的人文思维、哲学思维都受到那堂课的影响。”也是那第一堂课堂课,使姜安萌发了做老师的想法。
在遇到王向群老师之前,世界对姜安来说是丰富的,但同时也是混沌的;而在听了他的课后,姜安仿佛获得了一种工具,它教会姜安怀疑和质疑,帮助姜安分辨以往所不能分辨的是非。姜安说:“在学习的道路上,我就像一个盗墓贼,王老师的指点让忽然发现了一条通往珍贵古墓的路径,愉悦与欢欣溢于言表。”
同时,王老师也不断挖掘每一个个体的特质,指导姜安探索自己的内心。“若一个人小时候听父母的话,中学听老师的话,成人了听兄长的话,他没有自己的判断、思维、取舍能力,这就是丧失了自我。从哲学角度来看,丧失自我就是人性的丧失,存在的丧失。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在世界上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这是很可怕的。而王向群老师就是那个把我带离丧失自我境地的引路人。”
王向群通过上课的方式,用智慧彻底征服了姜安。出于对老师的崇拜之情,姜安决定,以后也要做一位老师,像自己的老师一样,把学生带离混沌,走向发现。
讲者——讲课是一种文化征服
与教师相比,作为驰骋于各大电视台的一位讲者,姜安更愿意把自己比作将军,把讲台看作是一个文化战场。他说:“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某种仪式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就像将军需要通过大量的战役、收获大量俘虏以获得内心的满足;而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动物,我们所有的行为、言论都是一种文化选择。所以我选择讲课,选择这种文化征服来体现自我价值。”
但在姜安心底,演讲时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心境才是他讲课动力的源泉。对于姜安来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上像一个将军般驰骋疆场的快乐是无法言喻的,即使同样的内容讲了多次,他也从不觉得乏味,因为每一次演讲都伴随着不同的感动,那些讲到高潮时与观众精彩的互动更是令姜安永生难忘。即使是回忆很久以前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演讲或讲座,姜安内心依然会产生许多共鸣,依然有许多新的感悟。姜安时常想起写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歌曲《光辉岁月》,他或许不能像曼德拉那样站在种族斗争的最前沿,但却同样能够体会到属于自己的,在讲台上的光辉岁月带来的深深感动。
对于上《百家讲坛》的经历,姜安仍历历在目。他告诉笔者,当时《百家讲坛》节目组到全国各大高校挑选讲者,在学生中颇受欢迎的姜安被推举去试录。然而,试录的当天姜安恰巧有事,又因为本来自己学的专业与节目组规定要讲的有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大主题并不是很相符,姜安错过了试录。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节目组竟然专门为姜安单独安排了试录。节目组来了两个人,两人抬着摄像机就进了姜安的办公室,让他讲一段有情节的故事。于是姜安便讲了有关冷战后世界局势的历史,讲罢,一人听得入迷,竟说道:“再讲一段!”。
经过节目组的层层筛选,导演确定让姜安登上《百家讲坛》。接下来的任务便是选题。节目组仅规定了要有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于具体的内容并没有限制,姜安便选择了他所擅长的国际关系领域,即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国内的“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外交家——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张仪。然而讲这两个人的困难在于历史上对他们的记载并不完整,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历史真相已无从考证,而那时恰逢王立群老师在《百家讲坛》讲解《史记》,其中也有苏秦张仪的片段,王立群就是完全按照《史记》的记载按部就班地讲了这两个人。而姜安对这有关两个人物的争论有所耳闻,研究了《史记》后又发现其中有许多错位、矛盾的事件,原本不是历史专业的他花了整个09年的暑假,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按照自己的认知,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这档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但姜安说还是准备得不够,没有做到最好,但也算经过自己的努力,呈现给观众他眼中的苏秦张仪。
国际关系专家——兴趣与事业的结合
在凤凰卫视播出的《今日看世界》里,常常能听到姜安对时事的点评。作为国际关系方面的时事评论员,姜安再次转变角色。录制点评时,常常需要评论者用最简短的语言高度提炼出想要表达的观点,同时还要求评论者要以独特的视角看待实事。是所谓的“高级简单”。
姜安告诉笔者,他选择政治学、国际关系作为一生的专业是受两位伟大政治家的影响,其中一位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姜安出生于正值文化大革命的1963年,他生长的时代背景很好地解释了他对毛泽东的敬仰。时光荏苒,姜安早已不再盲目崇拜毛泽东,也能够正视他的缺点,但他依然很欣赏毛泽东的领袖气质与大将风范。另一位则是姜安在上大学才开始熟知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姜安为他的形象、演讲风格和领袖气质所折服。对于这些优秀个体的崇拜使姜安萌发了对政治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政治学。
平凡人——财富 教养 尊严 自由 感恩 感动 信仰
姜安说他有四个追求:财富、教养、尊严与自由。姜安说人要有三颗心脏:感恩、感动和信仰。
在四个追求里,姜安认为自己做得较好的是教养和尊严。财富是一个人衣食住行的基础,姜安不急功近利地追求。教养则是一个人的学识,是人与人相处时的伦理规则,是有文化的体现,而有知识不带表有了文化,文化是一个人的知识、经历、经验等的总合。尊严是外界对自己的尊重,许多居高位而心不潜的人以为自己很有尊严,其实那只是人们天生对比自己位置高的人的一种朝圣,不论谁居于高位,人们都会本能地尊敬,这不是真正的尊严。真正的尊严是人们出于真心对一个人人格的敬仰,而非对官职的盲目推崇。
姜安说他接触过的许多人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因其海纳百川的性格让他对他们肃然起敬。“所谓海平面海平面,越低(深)就是越高。”他们在大事发生时表现出的从容与淡定让姜安由衷地佩服。对于自由,姜安没有对自己进行评价,“但自由是相对的,只要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人就是幸福的。”
对于三颗心脏,姜安用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解读:佛教明心,则一苇渡江见觉悟;道教静心,则宁静致远见天道;儒教正心,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后记
采访姜安,让笔者倍感压力,因为始终觉得自己贫乏的文字不足以表现这么一个丰富而多面的人物;在采访过程中,他的妙语连珠让笔者无时无刻不感到姜安的文化功底之深厚。此外,姜安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全面、深刻。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谈王立群老师使他发现自我的那种感觉,像是在挖掘人生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独特之处,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才使得个体的存在有了意义。他毫无顾忌地讲述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见解,说到激动处便语速加快说出一连串引人深思的想法。每每一个话题告一段落,笔者总是意犹未尽。
这或许就是“尊严”最好的体现:姜安用他的学识教养和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最后,希望读者能通过文章看到姜安,或多或少收获点什么。